![[Untitled (8).png]]
最近重拾网络小说,又看起了猫腻的《将夜》。读到颜瑟大师教导主角宁缺修行符道那段,有句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我心里荡开了圈圈涟漪。大师说,真正的符道,“来于自然却高于自然之符”,其修习必须经过六个过程:“临摹,会意,归纳,简化,提纯,赋意趣。”
掩卷沉思,我忽然意识到,这六个词,像一道微光,竟也照亮了我最近一直在琢磨的另一个领域:如何与AI有效沟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其内在的精进逻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小说里,颜瑟大师解释道:“所谓符,便是人类无数年来从自然之符中学习并且提取精华的那些线条痕迹。” 这与我们学习使用 AI,尤其是通过提示词引导 AI 生成内容的过程,何其相似?我们不也是在与一个庞大、深邃如同“自然”般的智能系统互动,试图从中学习、提取、并最终创造出符合我们意图的“痕迹”(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代码)吗?
这六个步骤,为我们理解和提升与 AI 的互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
第一步:临摹 —— 模仿中起步,描摹中探索
还记得我们最初接触 AI 时是什么样子吗?多半是看到别人分享的“咒语”(Prompts),觉得效果惊艳,于是赶紧复制过来,自己试试。或者,找到一些现成的模板,稍作修改,看看 AI 会给出什么反应。这就是“临摹”。如同学习书法从描红开始,我们通过模仿,初步了解 AI 的脾气、能力边界和基本的互动方式。这是最直接、也最基础的学习阶段,是与这个“新世界”建立联系的第一步。
第二步:会意 —— 理解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模仿久了,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提示词有效?那个指令 AI 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调整一个词,结果就大相径庭?这时,我们就进入了“会意”的阶段。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复制粘贴,开始琢磨其背后的“道理”。我们试图理解 AI 处理信息的逻辑(即便不是深入技术细节),把握提示词中哪些词是关键,哪种结构更有效。比如,我们渐渐明白,“act as a [role]”能让 AI 更快进入状态,“step-by-step”能引导它进行更细致的思考。这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是理解力的萌发。
第三步:归纳 —— 从实践中总结模式与规律
当尝试和理解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便开始“归纳”。我们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通用的模式、技巧和“心法”。比如,我们发现,对于需要结构化输出的任务,明确指定格式(如 JSON、Markdown)往往效果更佳;在需要创意启发时,加入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或约束,反而能激发 AI 的“灵感”。我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提示词“知识库”或方法论,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操作策略。这标志着我们从零散的尝试,走向了系统化的思考。
第四步:简化 —— 精炼语言,直抵核心
掌握了基本规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追求便是“简化”。我们开始思考,如何用更少的词语、更清晰的结构,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大道至简”,过于冗长、模糊的指令,不仅可能让 AI 困惑,也浪费我们自己的精力。简化,是去除冗余,是避免歧义,是让指令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抵问题的核心。一个简练而高效的提示词,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对问题和 AI 能力的深刻理解。
第五步:提纯 —— 萃取精华,提升输出的“纯度”
简化之后,是更进一步的“提纯”。这不仅是字面上的精简,更是意图上的聚焦。我们追求的不再仅仅是“能用”,而是“好用”,是高质量、高精度。我们需要仔细甄选每一个词语,精确设定每一个约束条件,确保提示词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在为最终的目标服务,剔除任何可能干扰核心意图的“杂质”。比如,同样是要求 AI 扮演专家,提纯后的提示词会更精准地体现“专家”的特质,引导 AI 输出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内容。
第六步:赋意趣 —— 注入灵魂,人机共创的升华
这或许是最高境界——“赋意趣”。此时,我们不再仅仅是将 AI 视为执行任务的工具,而是将其看作思想的延伸、创意的伙伴。我们通过巧妙设计的提示词,注入自己的思考、审美、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引导 AI 生成那些真正具有新意、深度、趣味甚至艺术性的内容。提示词本身,在这个阶段,已经近乎一种创作。最终的成果,是人与 AI 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符合要求”的,更是“有趣”、“有价值”、“有灵魂”的。比如,让 AI 用一种孩童的纯真视角探讨严肃哲学,或者融合东西方古典艺术风格生成一幅画作。这已然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操作,进入了人机协作的艺术领域。
回看这六个步骤:“临摹”让我们入门,“会意”带来理解,“归纳”形成方法,“简化”提升效率,“提纯”追求精准,而“赋意趣”则通往创造。这不正是任何一项技艺从生疏到精通,从模仿到创造的必经之路吗?
《将夜》中的符道智慧,意外地为我理解和掌握与 AI 沟通这门“新手艺”提供了一把钥匙。它提醒我,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学习和精通的底层逻辑,或许从未改变。真正重要的,也许并非 AI 本身有多强大,而是我们——作为思考和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它、驾驭它,并最终引导它,与它一同,创造出怎样独特而富有价值的“意趣”。这或许才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最值得持续探索和精进的方向。
Upvoted!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witness @jswit.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