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学术的“洪水猛兽”?——《社会科学辑刊》的反智闹剧

in hive-180932 •  21 days ago 

image.png

《社会科学辑刊》最近甩出一份反AI声明,字里行间杀气腾腾:AI创作是学术的“洪水猛兽”,一经发现,退稿、拉黑、往死里整!这架势,仿佛AI不是语言工具,而是从云端服务器里钻出来的学术瘟神。编辑部摆出“道德卫兵”的高姿态,誓要用“零容忍”把AI扫进历史的回收站。可惜,这份声明不仅逻辑稀碎,还暴露了学术圈对新媒介的惊慌失措——AI都成语言的“新画笔”了,你们还在挥舞道德大棒,活像一群对着印刷机喊“亵渎手抄”的中世纪僧侣。来,咱们撕开这出反智闹剧,看看它有多可笑。

第一、混淆AI生成与辅助——“道德洁癖”的逻辑滑坡

声明的头号荒唐,在于把AI生成和AI辅助混为一谈,统统打成学术不端的同谋。AI是什么?它是语言的新媒介,像拼写检查器、搜索引擎一样,重新定义了我们与知识的互动。AI辅助可以帮学者梳理文献脉络、优化论证结构、翻译跨语言资料——这些难道不是放大人类智力的“外脑”?声明却像得了“道德洁癖症”,一口咬定AI沾边就是作弊,恨不得把所有技术都送上火刑架。这就好比说“用算法预测天气是假科学,因为算法不是人脑”。剽窃、造假的锅该甩给人的贪婪和懒惰,编辑部却拿AI当替罪羊,硬生生把新媒介的潜力污名化。这种逻辑滑坡,不仅浅薄,还透着对技术革命的无知。

第二、漠视媒介演进——学术的“恐新症”

更可笑的是,声明对AI作为语言媒介的意义视而不见。语言工具的每一次跃迁——从羊皮纸到印刷机,从打字机到互联网——都曾被学术守旧派骂得体无完肤。AI不过是这场接力赛的新选手:它能拆解复杂文本、提炼隐性规律、加速思想碰撞。社会科学尤其需要这种“媒介加持”,因为它面对的是海量数据和跨文化迷雾。声明却摆出一副“AI玷污纯净学术”的嘴脸,仿佛手写论文才叫真本事。这逻辑,堪比“因为Photoshop让画笔过时,所以数字艺术全是垃圾”。编辑部不是在捍卫学术,而是在抱残守缺,害怕新媒介颠覆他们的舒适区。学术的灵魂是洞见,媒介只是通道——你们连这点都看不清,还谈什么“尊严”?

第三、真问题被掩盖——AI只是替罪羊

声明高喊“抵制技术滥用”,却对学术不端的根源装聋作哑。AI为何被滥用?因为学术圈的游戏规则早就扭曲:期刊崇拜、量化考核、资源垄断,逼得学者像困兽一样抓任何“捷径”。AI只是手边的新玩具,真正的病灶是“发论文才能活”的变态生态。声明却绕开这些,专拣AI开刀,活像“房子漏水不修屋顶,怪雨伞没挡住洪水”。拉黑作者、吓唬投稿,声明的“铁腕”不过是转移视线的小把戏。编辑部要是真想救学术,不如问问:怎么让学者少点生存焦虑,多点思考空间?AI不是毒药,它只是面镜子,照出了学术圈的陈腐和虚伪。

第四:拥抱媒介,别演“道德圣战”

AI不是学术的终结者,它是语言的“新语法”,是思想的“加速器”。《社会科学辑刊》的声明,像一群老学究对着AI挥拳头,喊着“还我手抄时代”,却忘了学术的使命是追问真理,而非膜拜旧工具。与其把AI当妖怪驱逐,不如定规矩驯服它:投稿注明AI贡献,审稿聚焦内容原创。这才叫与时俱进,而不是cosplay道德圣骑士。声明的立意不坏,可惜陷进了“恐新症”的泥潭——AI不是你们的敌人,敌人是拒绝进化的脑子。编辑部,下次写声明前,不妨试试AI的“洞见模式”,没准能少点自欺欺人,多点真刀真枪的远见。学术的未来,不在禁锢媒介,而在解放思想——醒醒吧,别让AI替你们的老毛病背锅!

(本文观点来自作者,文本由Grok3贡献)

image.png

Posted using Obsidian Steemit plugin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Sort Order:  

Upvoted!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witness @jswit.